目前位置: 新聞總覽 -> 技術開講 -> 網路的第三波蛻變
2012年09月03日
網路的第三波蛻變
文章來源 : 懇懋科技 策略長 - 葉精良
今天,手機的功能已經幾乎可以取代我們的錢包、信用卡、小額付款甚至電腦中大部份的功能。到日常生活中隨時隨拍的相機、網路視訊或甚至電子書及多樣化娛樂內容。這在將近二十年前的時候是無法想像的事情。我1990 年在美國 Santa Clara - 3Com 上班的時候,他們買下了第一家 PDA 的公司叫做 Palm,那時第一代Palm 還是用黑白的銀幕的時候,我們已經覺得超炫的。那時我帶回台灣的時候, Accton (智邦) 還有 友訊 (D-Link) 的老總還爭先恐後的跟我要一台。但是今天看到我們手上的 Smart-Phone,那時的技術可能已經無法相提並論。網路的技術也是一樣,在 World-Web Web 還沒完全起飛的時候,Gopher 還有 BBS 盛行的時候,我們已經覺得 BBS 已經超 cool 的,進入到 BBS 內的討論區中,好像進入到了另一個世界。你的言論,你的想法等等可以盡情的發揮。但去了 Cisco 上班中間,我接了 Netscape 的一個小 project。(那時心中只想到賺錢,哪裡有機會,就去接一些可以賺錢的差事)Mark Andersen (Netscape的創辦人)提出了 WWW 的概念,那時的我,已經覺得有人似乎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我看到未來的網路演進將突破摩斯定律,將以無法想像的倍數成長。如今,我們看到網路另一個階段的蛻變。社群網站、Smart-Grid、雲、SDN (Open-Flow)等的突起。網路似乎又進入到另一個戰國時代。我想稱他為網路的第三次蛻變 – The 3rd Internet Encounter。這第三次的蛻變也將影響到用戶、電信及企業主的經營模式及思維。 (參考圖一)
(圖一)
現在網路的趨勢,軟體及硬體的廠商中間的區隔性將越來越少。我不是指開發晶片的廠商。而是像思科、阿爾卡特、Juniper或是 SAP、Oracle甚至到 IBM 或 HP。 他們本來提供的產品,硬體與軟件的區分相對的明顯。但是我們會發現,在這一兩年,硬體廠商想跳進軟體市場,傳統的軟體廠商也想把手伸進原先硬體的供應鏈中。當然,在這兩種類型的公司中,還是有許許多多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小公司或甚至 start-ups 想改變整個網路的生態。但是原來這些網路硬體或軟體的大廠還是主導者整個網路演進的重要推手。今天,硬體的設備廠商知道光賣硬體可能會被整體大環境的影響他們的營收因為客戶不願意投資或是經濟規模的萎縮。 此外, 軟體的廠商,也發現純軟體的銷售可能無法 sustain 永續經營的規模。 所以, 現在軟硬體的廠商都朝向如何可以進入到軟、硬體加上提供服務的 Hybrid 銷售模式。這樣的服務型態也相對的反應到我們目前看到這些大廠都在想如何在網路兵家必爭的 Cloud SDN (Soft Define Networks) 上來用 Openstack 或是 Openflow 來開發更具彈性的雲端管理服務的產品或開發的平台。(參考圖二)
(圖二)
當然有這些變化也是有跡可循的。目前全球電信公司的產業似乎也面臨到瓶頸的窘境。已開發中國家的手機或寬頻的普及率也幾乎飽和或衝向歷史高點。而開發中國家的手機普及率似乎也趨緩下來。這對全球的電信公司造成不小的衝擊。 而這也是為何現在我們看到 OTT (Over-The-Top) 廠商所擁有或提供的Contents 如 Apple, Amazon, Google 或到 Netflix or Boxee 這種匯流提供的平台到目前造成電信公司語音或簡訊營收大大下滑的 Line, Whatsapp and Viber 等的 APPs。 電信公司似乎已經成為提供這些 OTT players dumb-pipe 的冤大頭而無法坐享這中間隱藏的龐大商機及營收。 (請參考圖三)
(圖三)
而相反的,電信公司必須不斷擴充電信、手機核心設備還有基站等來應付不斷成長的數據流量需求。電信公司也在這第三波的網路蛻變中受到衝擊而積極的在考如何在 LTE/LTE Advance 時代來臨前想出因應之道來抵抗這些外來的敵人。如今,有“內容”才是王道。所以網路的第三波蛻變也將跟 contents 會形影不離。 擁有內容的這些業者搭配著硬體及貼心的使用者介面加上服務將會是這一波網路革命的大贏家。 (參考圖四)
(圖四)
下一次,我將跟大家分享如何將硬梆梆的網路技術或非常 Niche 的網通產品推廣到一個 green-field 或新興市場。